[编者按]
最近国际社会反对“去风险化”的声音越来越大。德国《明镜周刊》近日发表题为《去冒险,就会乱》的评论文章,指出“去冒险”本身会在对华政策上造成不小的风险。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“去风险化”的本质和危害。海外网推出“去风险才是真风险”系列评论,这是第一条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据路透社近日报道,美国总统拜登即将发布一项被长期炒作的行政命令,试图限制对中国在半导体、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投资。这再次向世人表明,美国口口声声“不寻求与中国脱钩”,不过是又一个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老把戏。“去风险化”的骗人幌子掩盖不了美国遏制中国的“黑手”。
“去风险”一词最早来自欧洲,由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·冯·德·莱恩在今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首次公开使用。此后,美国高级官员在各种场合频繁使用“去风险”一词。短短几个月,美国为何从“脱钩论”转向“去风险化”?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之前大力推行的“脱钩”已经彻底失败,不得不通过词性相对中性、含义相对模糊、主观解读相对强烈的“去风险化”来制造新的言论陷阱。通过“去风险化”的说辞,美国打起了算盘:安抚国内外“反脱钩”势力,让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实施更精细、更隐蔽、更顺畅。说白了,“去风险”不是“脱钩”,而是选择性地“脱钩”,在美国瞄准的领域准确地“脱钩”。“去风险”看似淡化了“脱钩”的不合理性,但本质上两者并无太大区别。“去风险”只是“脱钩”的马甲。
“去风险化”的本质仍然是遏制和压制中国的发展,美国是以“去风险化”的名义试图“去中国化”。与脱钩论一样,美国目前频繁使用“去风险化”,其战术仍是通过滥用“国家安全”概念来强化“中国威胁”,从而疏远甚至切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。以高科技领域为例。2022年8月,美国政府的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正式成为法律,要求接受联邦财政援助的半导体公司不得在中国大幅扩张。随后在10月份,芯片对华出口管制收紧,被《纽约时报》称为“相当于对中国发动经济战”。单干是不够的。美国还成立了所谓的“芯片四方联盟”,胁迫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形成“芯片围堵”,试图“将全球芯片生产和供应链一分为二”。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步步紧逼,使得“高墙”越筑越高,“小院”的范围越来越大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·克莱德·赫夫鲍尔认为,美国无视经济成本,试图以所谓的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对中国实施“技术封锁”。无论是措辞上的“脱钩”还是“消除风险”,都是美国转向“新重商主义”错误道路、保护主义更加深入的标志。
英语里有一句话,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。美国企图维持世界霸权,永远主导国际规则,所以其他的就像挑战和威胁,都像“钉子”。说到底,美国炒作“去风险化”的根源在于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和定位出现严重偏差,顽固地以“强国必霸”的模板镜像中国,以西方传统大国的轨迹误判中国,将中国塑造成“假想敌”和“现实风险”,企图通过笼络盟友来孤立中国,以强化其霸权地位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副主席格雷厄姆·富勒(Graham Fuller)撰文称,美国一直执迷于维持其“世界唯一超级大国”的地位,不遗余力地阻止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,以证明它仍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对世界发号施令。
吹灭别人的灯,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;阻挡别人的路,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。美国打着“去风险”的名号大搞“脱钩断链”,注定与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各国深化合作、互利共赢的发展取向背道而驰。亦如“脱钩”以失败告终一样,“去风险”也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(陈洋) 【编辑:钱姣姣】